找到相关内容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五重唯识”观辨析

    “五重唯识”观辨析  林国良  【摘要】“五重唯识”观以有为、无为一切法为所观境,以慧心所为能观体;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,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(三分或四分说)为观法之具体展开,破遍计所执性,层层遣依他起性,最终证圆成实性。唯识宗特有的观法是四寻思、四如实智。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对“五重唯识”及相关内容的论述,既是对以往唯识经典中的唯识观的全面总结,也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。  【关键词】五重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573513.html
  • 唯识论的价值

    唯识论的价值  林国良  笔者以为,唯识论的最重要价值,表现为二个功能:解脱功能和解释功能。解脱功能是指唯识论能以出世间法指导众生修持,证得解脱。解释功能是指唯识论能对世间法作出原则性的说明,既符合自宗理论,又能对世间各种现象作出圆融而合理的解释。解脱功能主要实现“度生”(度众生)功能,而解释功能可发挥“弘法”功能。  一、解脱功能  唯识论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展开其理论体系的,唯识论全面介绍了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849694.html
  •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

   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  ——《解深密经》与《成唯识论》三自性理论比较  作者简介:林国良,1952年生,男,上海人,硕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。  摘要:《解深密经》与《...相适应的解释功能。  参考文献:  [1]大正新修大藏经(电子版).中华电子佛典协会.  [2]欧阳竟无.藏要[M].上海:上海书店,1991.  [3]韩镜清.成唯识论疏翼(电子版)  [4]林国良.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2249798.html
  • 佛教二谛与科学真理——暨论佛教肯定世间法的相关理论

    佛教二谛与科学真理——暨论佛教肯定世间法的相关理论   上海大学文学院 林国良   摘要:佛教中观应成派认为,二谛只是一理,即缘起性空之理。但宗喀巴大师为成立世间法而作了努力。他反对将世间法说成是“无”的断灭见,依照佛陀随顺世间的态度来区分正世俗(正确认识)和倒世俗(错误认识)。唯识宗坚持世界的终极原因是众生的第八识及其种子。但唯识的四重二谛中,中间层次都是亦俗亦真谛,这意味着世人的认识也可是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3360429.html
  • 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

      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 究竟包含什么内容?“人格”一词按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心理学》指“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”。但其中的“特质模式”要作出界定,因为这一概念很像被佛教理论所否定的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教育|佛教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2018195589.html
  • 论佛教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

      --暨论实体自性与特性自性   中观应成派将外道、小乘的有部和经部、大乘的唯识宗和中观自续派,都称为“实事师”,说他们遵循的是“假必依实”的原则[...

    林国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1641379.html
  • 佛教财富观略说

      佛教的财富观,既是由其教理决定,也取决于其宗教实践之需要。  佛教的根本目标是追求解脱。小乘佛教倾心于个人解脱,大乘佛教致力于众生解脱,这就有了普渡众生之说。对于全心全意追求个人解脱的佛教徒来说,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1741381.html
  • 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

      两年前,笔者在出版了《成唯识论直解》后,就开始考虑写《佛教的自由之路》。其后,笔者与一位较为年长的居士谈起此选题,对方甚为惊讶:“自由?要么是自在。佛教应讲自在,自在我能接受,自由我不能接受。”这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841538.html
  • “不落两边”与三类语境

    有道友与我谈论《坛经》中神会参六祖的公案。六祖用仗打了神会三下,问他是“痛”还是“不痛”?道友提出这样的问题,如果是一个菩萨(即通常说的得道者),他应该如何回答“痛还是不痛”这一类问题?道友自己的见解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5541575.html
  • 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

   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,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作了总结和概括。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,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,分析了想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0046406.html